光伏业“十二五”规划力挺薄膜电池
至於中國民國領土範圍,草案也明定範圍為「憲法效力所及地區」,刪除「固有疆域」字眼。
而且之後要怎麼計算我的報酬、要如何看待我這個律師,也都需要重新考量,畢竟我是第一位要求登錄的外國律師。我覺得這個不是大男人主義的壓制,而是日本女性大多偏向喜好以家庭為主的生活態度。
對外國律師模糊的身分界定 在日語上,律師就叫做「辯護士」,也就是說「辯護士」就是「律師」的日語翻譯。我為什麼能敏感的察覺到她不是說來自台灣的「辯護士」,而是強調「律師」,是因為事實上日語根本沒有「律師」這個說法。只有當日本律師提到這個費用我可以報銷、這個可以用公費時,我才會報公帳。這樣的回答其實很暖心,簡直是好老闆代表,但我只能說日本人無法了解我的企圖心與野心。不管是再優秀的人,甚至是女律師,如果有了家庭與孩子之後,能夠投注在工作的精力就會大幅減少,她們甚至會跟事務所簽署特別的工作契約,盡量減低工作的時間,也不追求更高的位置或報酬,只為了能夠照顧家庭。
但在日本事務所不一樣,這裡還是由日本律師主導,也是由日本律師與當事人接洽,我只能參與中間部分的工作。但日本人普遍保守的性格,做出任何改變似乎非常需要時間,即使在我提出時沒有反對,但也沒有人為我積極的處理。「只是讓大家花旅費集合在一起,未免太浪費。
既然機會難得,就請他們報告在各地實踐的情況,收取參加費吧。雖然確定事業內容為學堂、發送資訊,以及投資各地事業等,卻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。廢校再利用的案例絕不罕見,但幾乎都是地方政府編列預算委託經營。最終決議以四大主軸來推動聯合事業,分別是在後進地區創造事業的「人才培育」、留下各地行動過程紀錄的「發送資訊」、將各地有成果的事業相互推廣到其他地區的「橫向開展」,以及結合針對地區事業所需資金提供投資和融資的「金融」
她談到自己想要以比較不會折磨身體的方式工作,但她卻從未認真改變自己的習慣。」問及安非他命對她的作用時,桑塔格說:「它讓我擺脫了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,或與其他人交談的需要。
」 桑塔格通常先躺在床上伸長雙手寫草稿,然後才移到書桌上,在打字機或後來在電腦上打出接下來幾次的稿子。她在1959年的日記上寫道:「寫作就是消耗自己,以自己為賭注。我把寫作想成就像在氣球、太空船、潛水艇或衣櫥裡一樣,到杳無人跡之處真正集中注意力,聆聽自己的聲音⋯⋯不接聽電話或不外出晚餐都取決於我。她怎麼安排這一切?部分是避免一些傳統的母親義務,例如烹飪,1990年她向採訪者開玩笑說:「我不為大衛做飯,只為他加熱。
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桑塔格的另一大障礙就是孤獨:她非常喜歡社交、熱愛對話、厭惡孤獨,她知道這對作家是不利的特性。她的丈夫比她年長十一歲,是社會學講師,兩人初識十天後,他就向她求婚。」 鼓吹吸食大麻的 《興奮時光》(High Times)雜誌1978年採訪桑塔格,問她 寫作時是否吸食大麻,她答道:「我寫作時服用Speed(安非他命的俗稱),和大麻正好相反。桑塔格的兒子說,她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依賴德塞美寫作,一直用到1980年代為止,「不過劑量逐漸減少。
我可以在室內一坐二十小時,不會感到孤獨、疲倦或無聊。」 她的兒子大衛.里耶夫(David Rieff)後來寫道:「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桑塔格的生活方式,那就是『飢渴』(avidity)。
沒有她不想看、不想做,或不想了解的事物。1959年,她離了婚,帶著七歲的兒子搬到紐約重新開始。
她在 1987年說: 卡夫卡曾幻想在某棟建築物的地下室工作,每天兩次有人會把飲食送到門外。她年輕時在亞利桑那州土桑(Tucson) 市的文具和賀卡店裡閒逛,發現了現代圖書館(Modern Library)出版公司出的書,此後就決心要擺脫「我的童年,那漫長的牢獄」,逃往她所崇拜的作家和知識分子的世界。德塞美是結合了安非他命(可提振情緒)和巴比妥酸鹽(可抵消安非他命的副作用)的藥物。多年後她說:「我從沒想過自己會不能過我想過的生活,我從沒想過自己可能會遭到阻礙⋯⋯我抱著非常簡單的觀點:人如果一開始懷著理想或抱負,到後來卻沒有做他們夢寐以求的事,那是因為他們放棄了。她在1970年的日記中寫道:「再一次,我把生活當成活力層次的問題——而且更甚於以往。」(在另一次採訪中,她說大衛「穿著大衣長大了」,她指的是放在床上,她帶他參加所有聚會時所穿的大衣。
寫作對她而言,意味著變瘦,讓她背痛、頭疼,手指和膝蓋也都疼痛。她喜歡引用劇作家寇威爾的話:「工作比遊戲更有趣。
隨著時間的更迭, 她的動作也越來越慢:她花了五年時間,才完成了1977年劃時代作品《論攝影》(On Photography)的六篇文章。她似乎需要這種有點自我毀滅的過程。
」她從不懷疑哪一個對她才是正確的選擇。之後,她至少有了一些可以更改的依據,而她也會重寫很多次,通常要花幾個月的時間,經歷十至二十份草稿,才能完成一篇文章。
」 桑塔格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讓她的文章穿插了大量引證和附註,雖然極具權威,但也使她很難靜下來寫作,儘管她認為最好能每天都寫作,她自己卻一直辦不到。因此如果我寫作時服用安非他命,一定會設法限制用量。他說:寫作時越孤獨越好。」她認為只有逼自己長時間努力,才能獲得最好的想法。
」桑塔格自己也明白這種飢渴的價值。我的寫作非常費力而痛苦,而且初稿通常都很糟糕。
) 桑塔格後來和作家西格麗德.努涅斯(Sigrid Nunez)談起她發瘋似的寫作,說她只是想要推動它:「在寫《恩人》時,我一連好幾天沒吃飯、睡覺或更衣。我讓大衛站在旁邊,為我點菸,而我則一直在打字。
到最後,我甚至連停下來點菸都不行。」她說,最難的部分是寫出初稿。
有朋友半開玩笑說,她「每週看二十部日本電影,讀五本法國小說」。文:梅森.柯瑞(Mason Currey) 蘇珊.桑塔格(Susan Sontag, 1933-2004) 桑塔格在1978年接受採訪時說:「到了某個階段,人總得在生活與計畫之間作抉擇。雖然桑塔格起初對於大學知識分子的生活很興奮,但是這段婚姻缺乏熱情。她似乎要把壓力累積到幾乎無法忍受的程度,才能開始寫作——主要是因為她覺得寫作非常困難。
我喜歡和人在一起,不喜歡孤獨。她接了一個暫時的工作,在《評論》(Commentary)期刊擔任編輯,接著又擔任一連串的教學工作。
她往往要到最後關頭,才一連花上「漫長、熱烈、急切的」十八或二十、二十四小時趕稿,因為她視而不見的截稿日期迫在眉睫,不能再拖了。」(努涅斯補充說:「她寫《恩人》最後幾頁的時候是 1962年,大衛十歲。
」後來她又加一些段落:「我想要的是:活力、活力、活力。幾年之內,她出版了一本小說,並開始寫後來讓她成名的文章。